石化装置耦合结构抗震技术与韧性提升

作者:科研处 时间:2025-08-31 点击数:

成果简介

石化装置呈现“大型化、立体化、高密集化”特征。在极端地震工况下易引发支撑结构失效、设备损毁及次生爆炸等链式灾害,严重威胁生产链安全。此研究形成了一套石化装置耦合结构抗震技术与韧性提升方法,研究揭示了石化装置耦合结构震损机理,创新性的将分级屈服阻尼器应用于石化装置,明确了韧性性能提升后石化装置耦合结构的受力特性,建立了结构考虑功能可恢复的抗震设计方法,有效提升石化装置耦合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成果可完善和补充石化装置耦合结构抗震技术的理论基础并为标准规范体系的研发和制定形成支持。

成果评价

该研究立足石化装置“大型化-立体化-高密集化”特征及极端地震链式灾害风险,突破传统抗震设计局限,系统构建了耦合结构抗震与韧性提升技术体系。研究首次揭示石化装置耦合结构震损多尺度机理,创新引入分级屈服阻尼器实现“分级耗能-渐进屈服”的韧性控制,填补了石化领域抗震设计方法中“震后功能不中断”理论的空白。为《工业建筑抗震设计标准》修订提供了关键参数与科学依据,兼具重大理论价值与产业应用前景。

应用前景

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千万吨级炼化基地、大型LNG储运集群等石化装置抗震改造,实现极端地震下装置震损可控-功能可续,支撑产业安全韧性升级。

成果展示

负责人及团队简介

石韵1986工学博士,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业建筑抗震及韧性提升技术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企业横向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EI收录8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件。

代建波,1983年生,工学博士,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长期深从事油气储运设备设施检测、化工装置抗震防灾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主持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5件。

王家琛,1992年生,工学博士,土木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组合结构抗震及抗震韧性研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科研项目1项;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1项(3/11);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ngineering StructuresStructural Control & Health Monitoring和《土木工程学报》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篇;授权国家专利1项。


地址:陕西省西安电子二路东段18号西安石油大学科研处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382399    E-mail:kjc@xsyu.edu.cn

版权所有:西安石油大学 科研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