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储层+油气田开发地质-地面工程一体化科研技术

作者:科研处 时间:2025-09-02 点击数:

成果简介

系统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及中生界沉积体系类型及其时空演化,明确上古生界及中生界砂体展布的主控因素。开展致密储集砂体构型的精细解剖,构建河流—三角洲复合式心滩—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沉积背景下大面积、多期次、叠合砂体发育模式,明确单砂体的空间叠置关系,为老区块二次水平井开发井网部署提供依据。开展盆地三级古地貌划分,精细刻画盆地前石炭纪古地貌,建立古地貌三维模型,提出“古侵蚀面、古沟槽、古岩溶储层”共同影响、综合控制的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规律。明确上古生界、中生界致密砂岩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储层成岩作用、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特征,建立古生界主要含气层储层分类标准,进行储层综合评价。根据成藏地质要素时空配置、油气显示情况及其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行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划分。明确不同油气区成藏关键要素,提出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有利区。

成果评价

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及科学价值,已多次被生产部门及学术界采纳并引用,产生重要影响。该系列成果已发表论文160余篇,引用总数近3000次,编写专著4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10项,制定标准规范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08人、企业科技人才216人。成果先后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和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

应用前景

研究成果及认识为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及中生界石油勘探与开发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016~2019年指导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井位优化部署,累计扩大含气面积3477km2,累计新增天然气产量95.6亿方,根据每年天然气商品量与当年销售气价计算,累计销售额431549万元,新增利润合计66191万元。2016~2018年连续3年采油厂试油周期内探井试油成功率由45%提高到76.4%,累积采出原油25575吨,新增利润合计3121.42万元;提交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200万吨,产生间接经济效益126.36亿元。

成果展示

负责人简介

郭艳琴,1972年生,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教授,<<古地理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编委,长期从事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研究工作。主持陕西省科技厅、油田合作等项目30余项,参加国家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文章入选“高被引论文”,其中“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体系与古地理演化”入选2021年f5000论文名单(2035篇),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编、参编专著3部。

地址:陕西省西安电子二路东段18号西安石油大学科研处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382399    E-mail:kjc@xsyu.edu.cn

版权所有:西安石油大学 科研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