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泥流灾害一体化防控技术
作者:科研处 时间:2025-09-02 点击数:
成果简介
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饱和土强度参数测试系统,突破传统试验技术瓶颈;创新性建立基于多尺度孔隙分布特征的全吸力范围土-水特征曲面模型,实现渗透特性的精准预测;揭示"基质吸力劣化-结构损伤累积-流体化启动"的黄土滑坡-泥流三阶段演化规律;创建融合吸力时空衰减与流滑耦合效应的多场耦合分析理论体系;系统构建"机理解析-智能评估-实时预警"三位一体的灾害防控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为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原创性理论框架和工程实践范式,推动非饱和土力学与地质灾害防控学科发展。
成果评价
技术方法先进性与创新性:研发的基于滤纸法的小型土柱试验装置实现了非饱和土土水特征函数与渗透性函数的同步测定,突破了传统方法只能单独测试的局限,显著提高了测试效率和数据匹配性。
理论模型先进性与创新性:建立的全吸力范围内基于孔隙分布曲线的黄土水力特性预测模型,实现了从微观结构到宏观水力特性的定量关联,模型预测精度达到较高水平。
研究系统性与创新性:从室内试验到现场验证,构建了完整的"微观结构-水力特性-宏观响应"研究链条,系统揭示了黄土水力特性的内在机理。
应用前景
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降低灾害治理成本,提升预警准确性,服务于极端降雨与冻融循环条件下的地质安全预警与适应性规划。所建立的水力参数体系可应用于黄土高原多个滑坡治理工程,研究成果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滑坡灾害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自然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为公路、铁路边坡及水库库岸稳定性评估提供技术标准,支撑油气管道、露天矿区等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控。研究成果在陕西、甘肃等黄土高原地区首先应用,未来可推广至全国类似地质区域,并拓展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黄土灾害防治领域。
成果展示

负责人简介
蔺晓燕,1982年生,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系主任,长期从事灾害防治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批发明专利授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第三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