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科技实力由大到强的转变---我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

作者: 时间:2011-05-11 点击数:

编者按:5月10日陕西日报刊登了我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和《决定》解读文章,请阅读。

本报记者 党朝晖 郭晓斌 通讯员 徐叔威

日前,《陕西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共计四部分的该《规划》,明确了我省“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重点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发挥我省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的指导性文件。

文件。

新形势 新契机

“十二五”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粮食安全等全球性的重大问题正成为国际博弈的新焦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间的核心战略。

就我省而言,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型陕西”的战略目标,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关-天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又为我省科技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十一五”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为我省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我省有责任、有能力在“十二五”抓住机遇,统筹科技资源,增强创新发展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的挺进。诚如省委书记赵乐际在全省科技大会上所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科技制高点成为发展大势,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成为时代潮流。

新思路 新特点

《规划》着重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和科技发展中面临的战略性问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支撑和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以应用为导向,以产业技术为主线,把重点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作为主攻方向,搭建科技发展规划框架;以全面实施“科技资源统筹创新工程”为中心任务,推进关-天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建设;提出重点解决资源展为出发点,以应用为导向,以产业技术为主线,把重点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作为主攻方向,搭建科技发展规划框架;以全面实施“科技资源统筹创新工程”为中心任务,推进关-天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建设;提出重点解决资源主导型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产品开发,提升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规划》注重顶层设计,谋划大项目引领,提高科技工作显示度;突出民生、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的科技投入新模式;建设“陕西科技大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稳步增长;加强重大项目的管理,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强化人才支撑,将科技计划与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紧密结合。

《规划》以科技创新支撑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落脚点,整合科技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西部强省和创新型陕西建设。

新任务 新措施

《规划》提出把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形成关中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陕北以新型能源化工技术研发与应用为重点,陕南以发展绿色科技和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保护为重点,以关中为核心,陕南、陕北为两翼,各具特色、均衡发展、相互支持、互补协调的科学发展格局。

《规划》根据资源主导型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规划》根据资源主导型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和民生与社会发展4个重点方向的23个主要行业的技术需求,规划了“十二五”我省科技发展的主攻方向。并确定了“加强组织领导、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法规、增加科技投入、强化人才支撑和健全实施机制”等6项保障措施,为《规划》实施创造条件、营造环境。

目前,我省拥有100多所高等学校、1000多所科研机构、100多万名科研人员,富集的科技资源是我省进入中等发达省份的战略力量,是转方式、富百姓、建强省的希望所在。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我省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年专利申请量达5万件,且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000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8.5%;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300亿元。科技进步水平位居西部之首、全国前列,这是《规划》确定的明确目标。

加快资源统筹——我省吹响科技集结号

本报记者 党朝晖 郭晓斌 通讯员 徐叔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已经成为国家科技资源重要的战略聚集区。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分散、分离、分隔,没有形成合力的状况仍然存在,科技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日前,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出台,该《决定》直指改革开放30多年来,制约我省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对称的问题所在。通过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破解科技与经济结合难题,加快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指出了道路。

中央与地方的结合

5月5日,省长赵正永在全省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首先要充分发挥央企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是解决好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的问题。针对中央与地方联系的问题,央企拿出自己可就地转化和军转民的技术项目,我省将优先安排规划、优先保障用地、优先安排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资金,对转化未形成效益的项目免收3年地方税收。对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进行成果转化的产业化项目,可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小型微利企业、西部大开发等税收优惠政策。我省将支持央企在陕建立研发机构,凡新认定的设在这些企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企业、小型微利企业、西部大开发等税收优惠政策。我省将支持央企在陕建立研发机构,凡新认定的设在这些企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其加挂地方牌子,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凡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省财政经费给予双向补助。

军工与民用的结合

为加强对军民融合的引导,我省将制定“十二五”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规划,设立军转民专项扶持资金,促进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筛选重大军转民技术项目,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稳步推进50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国防科技成果民品化生产。采用股本投入、贷款贴息、科研投入、财政奖励等综合措施,优先支持军工单位吸收多元化社会资本,建立人、财、物相对分离的股份制民品企业,加快实施以民用市场为目标的重大军转民高端产品产业化生产。建立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品牌影响力强、效益显著的军民融合企业群体。对军民结合型创新企业符合有关税收规定的,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小型微利企业、西部大开发等税收优惠政策。

为加快军民融合,我省加大对军民两用科技成果的奖励。军工单位依托军民结合型创新企业实施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就地转化的,给予贷款人贷款额5%、不超过500万元的贴息支持。对通过竞标承担军工科研项目的民口单位给予科研后补助,按实际科研项目经费的20%、不超过300万元进行配套。对取得军贸出口生产任务的民口单位按实际研发投入的20%给予补贴。

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结合

为进一步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联合,我省将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增强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条件成熟的转制科研院所要通过整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强做大。整体改制后,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有针对性地组织转制科研院所参与国家和省上的各类科研计划攻关、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支持其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更加紧密地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立转制科研院所研发基地和科技产业孵化基地,鼓励转制科研院所相对集聚、形成产业集群,进入基地的转制科研院所和创办的科技企业,可享受国家和省上有关优惠政策。

如何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我省提出合理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建设一批优势专业链群,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支持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建立实验室和研发机构,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发展一批优势专业链群,形成高等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长效合作机制。

根据《决定》规划,到2015年,关中地区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超过300亿元;军民结合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基本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使科技资源分离、分散、分割的体制障碍转化为解放科技人员、释放科技能量、开放科技资源和市场的新优势,为加快创新型陕西建立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时间: 2011-05-10 11:34:13 作者: 陕西日报 来源: 宣传教育与群团处

版权所有:西安石油大学科研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     地址:陕西省西安电子二路东段18号西安石油大学科技处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382399    E-mail:kjc@xsy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