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内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评价技术
作者:科研处 时间:2025-09-02 点击数:
成果简介
基于多类型源内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研究,提出了泥质、煤质、灰质及混积质4类富有机质烃源岩“源内成储成藏”的非常规勘探理念,并进行了理论深化和技术创新,形成了“多场协同、多元耦合、多因素控产”的富集高产模式认识。
浅层页岩气:建立了基于页岩自封闭的“三维封存体系”和“自生自储为主部分横向补给”的成藏赋存模式,指导建成了中国首个浅层页岩气田
深层页岩气:建立了“窄陡背斜断层遮挡—-宽缓向斜连续分布”富集成藏模式,指导了四川盆地多个深层页岩气田勘探开发
山地煤层气:建立了浅层高煤阶薄互层的盆山耦合复杂构造“宽缓向斜富气”模式,指导发现了中国南方首个山地煤层气田
灰质源岩气:建立了“源-储一体为主兼局部构造运移富集”的成藏模式,基于水平井方式实现了源储一体型灰质源岩气勘探重大突破
混积型油气:建立了“外源远距离运移型、近源短距离运移型、原位滞留型”富集成藏模式,指导了柴西北非常油气勘探突破。
成果评价
基于多类型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与评价,提出了泥质-煤质-灰质-混积质富有机质烃源岩“源内非常规勘探”理念,进行了理论深化和技术创新,指导了浅-中-深层页岩气、山地煤层气、灰质源岩气、混积型油气多地区、多层系、多类型非常规油气的商业性突破。
应用前景
该成果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莺歌海盆地等勘探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相关理论与技术能够推广应用指导各盆地烃源岩内部油气勘探开发。
成果展示


负责人简介
单长安,1985年生,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开发科研与教学工作。先后在《AAPG Bulletin》、《石油学报》、《地质学报》等国内外高级别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5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奖3项。主持和主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基金和油田科技项目等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