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分离理论与应用技术
作者:科研处 时间:2025-09-02 点击数:
成果简介
针对油水分离过程中分离效率低、分离通量小、分离膜降解性差和容易污染等技术难题,结合膜浸润理论设计研发出了一种可同时分离轻油水、重油水等混合物的分离膜,该分离膜在大大提升油吸附效率的同时不会吸附水,起到油水分离的作用,高效的将油水进行分离在处理海洋溢油和油气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实现了分离效率大于98%, 分离通量(40天)大于28000.0 L/m2h,具有良好循环稳定性和可降解的高效环境友好型分离技术的突破,掌握了在酸碱等复杂环境体系下的多组份微乳液的高效稳定油水分离技术。
成果评价
(1)研发的油水分离膜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分离效率大于98%, 分离通量(40天)大于28000.0 L/m2h,具有良好循环稳定性、可降解和高效环境友好型等特点,同时实现了在酸碱等复杂环境体系下的多组份微乳液的高效稳定油水分离技术。
(2)利用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特殊孔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增强膜的分离性能、机械性能和抗污染能力是该分离膜的主要创新性,通过膜分离技术处理海洋溢油以及将废液中的油和水分离出来,实现废液的净化和油资源的回收利用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3)先后获批陕西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等成果。
应用前景
应用价值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海洋溢油处理:研发出的分离膜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海洋溢油,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
(2)含油废液处理:将研发的油水分离膜应用于含油废液处理领域,通过膜分离技术将废液中的油和水分离出来,实现废液的净化和油资源的回收利用。
成果展示

负责人简介
丁继军,1978年生,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纳米功能材料可控制备、膜科学与理论、气体传感理论与技术、油水分离技术与应用及光电器件的开发研究工作。先后主持陕西省重点研发项目、面上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和西安石油大学博士启动金等项目,近年来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论文引用2460余次,H因子28,i10因子57。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二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