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砂岩油藏持续高效开发关键理论技术

作者:科研处 时间:2025-09-02 点击数:

成果简介

致密砂岩油藏持续高效开发关键理论技术是团队负责人近20年来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经费957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油田科技攻关等112个项目、超过5000万经费的持续资助下总结凝练出来的,该技术主要包括4方面内容:①致密砂岩油藏多尺度定量表征与分类评价②致密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③致密砂岩油藏提高采收率特色技术体系④致密砂岩油藏剩余油挖潜压裂改造新技术,最终实现致密砂岩油藏评价开发挖潜改造和提高采收率一体化。

成果评价

先进性:致密砂岩油藏的原油存储在微米-纳米级孔隙空间中,复杂的孔隙系统就像“人体的血管系统”一样,但比头发丝还要细小,连通性差,原油难以在受限空间内有效流动,高效开发亟需评价—开发—提采全生命周期的技术理论创新,针对致密砂岩油藏高效开发面临的关键理论技术难题,该技术总结了5个典型特征,剖析了5个技术难点,解决了5个技术难题。

创新性:

该技术能够①建立致密砂岩油藏多尺度定量表征理论与方法,解决了跨尺度定量表征难题,优质储层预测精度提高了15%;②创新致密砂岩油藏孔隙结构空间变化的评价方法和流体分布预测技术,突破了剩余油分布预测技术瓶颈,现场应用剩余油预测准确率提高9.6%以上,采收率提高了3.8%以上;③形成CO2/N2气驱协同作用提高微观剩余油采收率特色技术,实现了水驱后剩余油的高效动用,现场试验采收率提高了6.8%以上;④创新清洁压裂液纳米改性理论与方法,攻克了压裂液携砂、抗滤失及耐温性技术难题。构建持续注采条件下应力及裂缝形态演化规律的定量评价方法,形成了暂堵转向压裂剩余油挖潜新模式,实现了宏观剩余油的高效动用。

应用评价:

推广应用以来,相关成果在延长油田、长庆油田的4000余口井推广应用,累计增加原油近200万吨,累计新增产值75.13亿元,新增利润37.33亿元,近5年新增产值45.16亿元,新增利润25.20亿元,有效助力了长庆油田、延长油田致密砂岩油藏持续高效开发和上产、稳产。有效提高了致密砂岩油的资源利用效率,助力鄂尔多斯盆地成为我国最大油气生产基地。陕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CO2驱实现了CO2有效封存,为国家“双碳”战略贡献了陕西力量,为陕西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途径。

获得奖励:①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②成果入选“陕西省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大会”高校科技成果展。

应用前景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油藏开发的“卡脖子”难题,该项技术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在长庆油田、延长油田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油藏实现经济有效开发、注水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改善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致密砂岩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应用和推广价值高。

成果展示

 

 

负责人简介

张荣军,1968年生,石油工程学院教授、副校长,长期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中物理化学渗流、油藏工程以及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攻关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等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4部,在《石油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molecule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篇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负责人简介限200字以内)

 

 

地址:陕西省西安电子二路东段18号西安石油大学科研处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382399    E-mail:kjc@xsyu.edu.cn

版权所有:西安石油大学 科研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